国内能看到这种电影,实属意外
本周国内院线里,有一部电影悄悄地上映了,来自罗马尼亚的《医者仁心》(Thou shalt not kill)。
有必要提醒您,如果你喜欢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喜欢纯粹又好看的电影,一定要去看看。
《医者仁心》中国版电影海报,设计者为国内知名海报设计师黄妍(《苏州河》20周年纪念版出自其手笔)
医 者 仁 心
Thou shalt not kill
编剧 / 导演: 加泰林·罗塔鲁 / 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语言: 罗马尼亚语
上映日期: 2021-11-11
(中国大陆,艺联专线上映)
这是最近这十年来,首部登陆中国院线的罗马尼亚电影。如此难得,它能上映,也颇让人有点意外。
说它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系的电影,但它并不晦涩,有着紧凑而刺激的强情节。
根据近年来罗马尼亚真人真事改编,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的话,那就是——
一个普通人,如何以一己之力,试图去揭露罗马尼亚医疗体系的弊病,与医疗腐败作斗争。
但它又与好莱坞同类题材那种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不同。
在这点上,它又是如此「罗马尼亚新浪潮」,如此特别。
总之,趁着排片还有,请去大银幕见识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电影从一个不厌其烦的、冗长的洗手场景开始。
克里斯蒂安,布加勒斯特一家医院,年轻的儿科外科医生,在医院的消毒间里,拼命地洗手,一遍又一遍,仿佛永远洗不掉污垢似的。
随后,他被叫去会议室,医院的领导、医疗审查委员会的人,正在等着他。
几天前,他因为冲动打了护士长,在医院里造成了不良影响,审查委员正对其进行调查。
然而克里斯蒂安对此毫无悔改之意,他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疑惑和不安。
他调查所得,医院里所用的消毒药水,被稀释了,也就是说,这些消毒药水非但不能消毒,反而可能引致感染。
他有一个三岁的小病人,在一次常规的疝气手术后突然死亡。
克里斯蒂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整个系统里,没有人指出这个问题,甚至怀疑有人被药企收买了,从中获利。
一方面是良心上的不安,一方面他对社会的不公义有着洁癖般的厌恶。
他不顾一切,决心与不公平的制度作斗争……
医生克里斯蒂安,年轻有为,安安分分的话,他前途无量
自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以来,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来,尽管罗马尼亚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国内的官僚主义与腐败却一直阻碍着国家发展,人民深恶痛绝。
尤其是这十数年来,罗马尼亚电影人们,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针砭时弊的电影,参与和推进反腐败运动。
2019年那部知名的纪录片《集体》(Colectiv,又译《一场大火之后》),讲的就是「消毒剂公共危机」,《医者仁心》亦是取材自这个社会事件。
这部影片在创作的手法上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影片中多次表现了作为医生的男主角进行手部消毒的过程。
可以说,不同时间点出现相似的场景在这部电影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可以举两处例子,首先是影片的刚开始,男主角在进行一个手术前的消毒工作,这个场景非常简洁的交代了两种重要的信息:男主角的医生身份和故事将围绕的主要故事冲突。
而且这个场景中导演一直使用的是中远景这样的一个景别。
顺带再提一下,这部影片非常注重克制的表达,它省略掉了之后手术的过程和这位医生「打」护士的情节,直接进入到了对这位男主角实施书面警告制裁的阶段。
回到手部消毒的这样一个场景,在最后一场戏当中,导演对这样相似的消毒过程使用了近景,这一方面能让观众更仔细的听到男主角的急促不安的呼吸声,同时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种具有压迫感的氛围。
在经过影片中坎坷的波折之后,男主角的心境早已大为不同。
另一个洗手的场景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长镜头使用十分成熟。
举个例子来说当男主角去到检察院去进行检举的时候,镜头一直跟随着他从大门的安检到检察官的办公室。这样对真实时间的追求就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所擅长的,在早期阶段的普优《无医可靠》中就力图达到电影和真实的时间同步。
普优2005年的《无医可靠》,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经典之作
同时在男主角向检察官进行不断的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汇报时,导演使用了一个很长的固定长镜头,依靠演员的走位来进行调度,男主角一直坐着背对着镜头,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的变化,但在这样一个重复的过程中,他终于忍不住痛哭起来。
这样冷静克制但又让人沉浸和动容的镜头设置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2021年的罗马尼亚电影在世界影坛大出风头,截止到10月份,罗马尼亚电影已经斩获4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最高奖(柏林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华沙国际电影节)。
在年初的奥斯卡上,上面提及的那部《集体》获得了两项提名,这也是罗马尼亚电影第一次拿到奥斯卡的入场券。
这样的「电影小国」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奇迹?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罗马尼亚电影早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21年前的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产量下滑到历史的最低点,这一年中,罗马尼亚没有长故事片生产。
但之后出现的以克里斯提·普优、柯内流·波蓝波宇和克里斯蒂安·蒙吉为代表的「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迅速在几年的时间内将罗马尼亚电影推向了全世界。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和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的《加州梦想》分获主竞赛单元最高奖「金棕榈大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四月三周两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2007)
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和社会议题紧密相关的极简现实主义风格。
《医者仁心》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新浪潮特点的电影,两位年轻的创作者加泰林·罗塔鲁和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继承了新浪潮的传统。
2016年,他们合作的短片《下午四点十五分,世界末日》(4:15 P.M. Sfarsitul Lumii)入围了戛纳短片主竞赛单元,《医者仁心》是他俩首部长片。
罗马尼亚的医疗腐败由来已久,但正如电影里所描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除,反而越来越严重。
《医者仁心》前后筹备了三年,两位主创也做足了功课,包括电影中所有提及的数据,都是百分百真实的,甚至连对话,也直接取自对医生的采访。
正是扎实的调查,才让这部充满不可思议的细节的电影,看起来真实,震撼。
好莱坞也产出了非常多关于个人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义的电影。
但《医者人心》反映了一种更真实的情形,即个人的力量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撼动所有人都「默认」的「法则」。
我们可以对比一部美国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黑水》,这是一部关于律师调查代理杜邦公司环境污染案件的影片,在这部影片当中,马克·鲁洛弗饰演的男主角和杜邦公司「战斗」到了影片的最后一刻,在他身上充满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好莱坞毕竟是好莱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它塑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渴望出现的那种可以维护正义的英雄。
《医者仁心》残酷的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因素可以让所谓的「英雄」重新回到那种默默无闻平凡的生活。
《医者仁心》为何足够有力,因为它触碰到了普通人所承认但不愿面对的真实。
《医者仁心》不是一部关于个人主义胜利的电影,它代表了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好莱坞式视角。
从它的身上,我们也可以一窥罗马尼亚电影和其新浪潮的创作特点,它的创作经验和手法对中国电影的成长也很有益处。
所以从这两点来说,《医者仁心》很值得大家去电影院观赏,相信中国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也有所共鸣和启发。
往期推荐